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名师话家风丨家风给了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怎样的品质?

2016-10-09 李明新 北京教育播报
点击“北京教育播报”关注
家风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
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从放羊娃到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偏离过家风对他的指引,家风究竟赋予了他怎样的品质,让他一步步成长为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呢,请跟着播报君和李校长一起聊聊家风。
名师档案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美国华裔陈香梅校长奖章获得者,主持国家级课题研究,致力于学校教学管理与语文教育研究,曾获全国首届小学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出版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活力说》、《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等。

家风是灵魂的土壤
中国文化很鲜明的特点之一是家文化。中国人千百年的家国情怀是家文化与爱国情感紧密相连的集中体现。所以,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中,治国如同建大家,理家如同建小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风建设是国风建设的重要基础。 那么,家风是什么?我觉得,家风就是一个家庭为人处事的价值追求和品质,是家庭群体道德与行为文化的反映。
因此,家风实际是家庭成员灵魂的土壤。家风的核心人物就是这个家庭成员中的核心人物,或者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他的品德、为人深刻影响着家风,深刻影响着所有家庭成员的成长。在这个家庭中成长的子子孙孙,他们的灵魂受制于家风这个“土壤”。这个“土壤”给他的生命养料和人生元素,对于他的一生有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家风从小影响一个人,影响家庭的一代又一代,所以它可谓基础性建设,又可谓人生奠基工程。

厚道、诚恳的家风影响着李明新
我自己身上确实有家风的影子。我出生在农村,15岁离开老家,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在离开老家之前,我每天放学要把家里那几只羊赶到村外,赶到山脚下去,一直到晚上羊吃饱了再回来,这是我的一个任务。我的母亲是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村妇女。我父亲是一个病退的老工人,三十多年前从县城病退回到家。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现在都在农村老家。我的家人都很朴实,跟村里村外的人打交道从不说假话。三四十年前农村人生活艰苦,有乡里乡亲的来家里借钱急用,哪怕家里只有一块钱了,也要借给他。

做人要厚道、要诚恳,这种家风对我的影响很深刻。所以到今天,我作为一个校长,从不在老师面前说假话,也不跟学生说假话,更不跟家长说假话,因为一说就脸红。因此,说家风是人生奠基工程一点不假。今天,我能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一方面得益于领导和组织的大力帮助,另一方面与自己一贯的刻苦努力分不开。必须认识到,一个人在工作和事业上的进步离不开吃苦耐劳的品质,天上掉馅饼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
我成长在农村家庭,亲眼目睹了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对家庭的付出与辛劳。姐姐、哥哥十三四岁就为了分担家庭的重担而辍学,下地务农。从那个时候,我就懂得,我没有任何后台,没有任何依靠,完全要靠自己在学习上、在工作上的努力。

家风是给孩子一种好品质
从小,父亲、母亲就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偷奸耍滑。我今天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也是来自父亲、母亲的影响。
无论是邻居拜托什么事,还是父亲单位交给什么工作,他们绝对是尽职尽责、细致周到、大公无私。我那时在村里的小学上学,从三年级开始,我就给班里生火,一直坚持到初二(我们小学“带帽儿”到初二)。
那么多年,这份责任不只是我记着,我父母一样记着。冬天早晨五点半,母亲把我叫醒。我穿着破棉袄,拿着一块窝头,摸黑去学校。下雪的时候,父亲不放心还会送我。但是,父母从没有因心疼我而阻拦我,我也从没有过偷奸耍滑、犯懒不去的想法。因为我既然是班里负责生火的人,“全班的温暖”就是我的责任!今天我做校长,从事教学研究,从来都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甚至在做学问上一直秉承“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的精神。如果工作上有一点掉以轻心,马马虎虎,自己就觉得良心上过不去。这种责任感是怎么来的?实际就是从小在家庭中熏陶和感染出来的。
 回想这些点点滴滴的成长经历,我觉得,好的家风实际上不是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给孩子一种好品质。好品质受用一生!今天,在全民都关注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家庭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现在的家长都想给孩子更多的知识,让他们更早地学英语、背古诗、上奥数、学钢琴,让他们上这个辅导班、那个培训班,就是不更早地教他们做人。我从小没有上过一个课外班,没有在学科知识上“抢跑”,但家庭给我的良好品质却一直影响我到现在,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家风是国风建设的基础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加速变革的时期。尤其,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许多中华民族的正确价值观和优良传统,许多中国人多年持有的良好思维方式,今天都受到了破坏。比如,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为先的价值观,就已经被大大削弱,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取代了大公无私。
记得我父亲曾给我们讲过,他是负责县商业大楼建设工作的,天天到处去跑业务,有时忙得一口干粮都吃不上,最后累成了心脏病,昏倒在办公的途中。但是,病稍稍缓解,又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他告诉我们,在单位永远要以工作为重,这样才能赢得领导和大家的信任。他80多岁了,身患多种疾病, 长期尿血,却从来不跟我说,因为他知道我工作忙,做不到一周回老家一次,所以为了不耽误我的工作,他一直瞒着我。直到后来病情非常严重住医院了,我才知道。
直到父亲去世前,他仍然告诉我的哥哥、姐姐们:“明新是组织的人,他的工作很多,尽量不要耽误他的工作。”他这种“工作为第一”的处世原则深深影响了我。今天,又有多少家庭还在传承着这样的美德? 在对待家风的问题上,无论是老百姓的感言,还是专家的分析,都有一个共识:良好的家风一定是为别人想得多一点,为自己想得少一点;为公事想得多一点,为私事想得少一点。这可能就是中国传统的家庭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认为,今天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出良好家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风,家风就是基础,家庭是第一途径。谁把握着第一途径的方向、脉搏?是孩子的父母、长辈。所以,提高家长的素质,让家长担负起良好家风建设的重任,这个意识应该强化。所以,我认为家长学校的建设是个重要策略。学校、幼儿园、社区要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家长学校的建设要成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要让家长认识到他们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第一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给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对未来的家风建设充满信心。
今天,我们畅谈家风,它的意义不只是让我们怀念过去,更是让我们要憧憬未来。家风建设好了,国风建设就有基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践行。
《北京教育(普教版)》杂志2016/07期推出《家风》专题,著名作家王蒙、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北京市第四中学常务副校长常菁、北京市第八中学校长王俊成、北京市育民小学校长翟京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等教育界大咖纷纷撰文抒写他们心中的家风,更多精彩请查阅杂志原文!从本期开始,播报君将为您陆续呈现部分精彩文章。

(资料来源:《北京教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唐莉莉)


关注是友谊,转发是力量!更多精彩,请猛戳下面!!

名家名师话家风丨王蒙,一个作家眼中的家风家教

重磅消息丨教育部公布中考改革细节:“两考合一”、体育计分、综合素质评价成主要参考依据



觉得不错请点赞并分享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